第二季的辉煌与风波尘埃落定,“兄弟团”七人各自在演艺圈的地位已然稳固,与节目组的深度绑定也更显牢固。然而,总导演杜仲基的视野,早已超越了单季节目的成败。他清醒地认识到,一档节目的生命周期终有尽头,但一个具备顶级专业素养和持续创造能力的团队,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。在规划第三季的间隙,他启动了一项更为长远和根本的战略计划——对“兄弟团”及核心制作团队进行系统化、专业化的“综艺感”赋能培训,他内部称之为 “恒星计划”。
这个计划的初衷,源于杜仲基一个深刻的观察:兄弟团七人的综艺魅力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独特的个人性格和真实的化学反应,这是一种天赋和机遇的产物,但其中也存在不稳定性和天花板。陈贺的搞笑有时会失控,李辰的憨厚可能被误解为单调,王祖岚的智慧需要合适的时机展现,年轻成员在复杂情境下的反应仍有提升空间。杜仲基决心,要将这种“天赋型”的综艺感,通过系统训练,升华为一种稳定、可控、可深度挖掘的专业能力。
“恒星计划”启动会在一间安静的会议室举行,没有媒体,没有镜头。
杜仲基面对七位核心成员,开门见山:“兄弟们,我们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。但我想问,除了‘撕名牌’、‘指压板’,除了我们七个人在一起的本色反应,我们还能给观众什么?我们的‘武器库’是否需要更新和升级?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:“这个计划,不是否定大家过去的成绩,恰恰相反,是因为我相信大家拥有无限的潜力。我们要从‘真人秀明星’,进化成真正的‘综艺艺术家’。”
计划分为三大模块,聘请的均是业内顶尖且低调的专业导师。
模块一:“即兴反应与节奏掌控”大师课 —— 释放被剧本束缚的天性
导师是国内顶尖即兴戏剧团队的创始人。课程在一个空旷的排练厅进行,没有台词本,没有预设情节。
模块二:“语言艺术与梗文化制造”深度工坊 —— 让表达更具穿透力
导师是资深脱口秀编剧和语言表达专家。课程聚焦于“如何说话更有趣、更有效”。
模块三:“微表情管理与角色塑造”特训 —— 镜头前的每一帧都是戏
导师是电影学院的表演系教授,专攻镜头前表演。课程极其细致,甚至有些“折磨人”。
培训过程中的火花与成长:
培训并非一帆风顺,充满了挑战和趣事。
结业考核:一场“无剧本”的内部模拟录制。
培训期末,杜仲基安排了一场模拟录制。节目组搭建了一个简易场景,给出一个开放式任务,没有任何详细规则。七位成员需要运用所学,自行推进流程、制造看点。
结果令人惊艳:邓潮的控场更加游刃有余;李辰在力量展示之外,多了细腻的互动;陈贺的搞笑有了节奏,知道何时收放;王祖岚的智慧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现;郑铠、陆晗、宋雨齐的存在感和主动性显着提升。他们之间碰撞出的火花,比以往更加密集和精彩。
杜仲基在监控器后,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他知道,这笔在镜头后的投资,其价值将远超任何一场华丽的外景拍摄。
“恒星计划”虽未在台前宣传,但其效果在第三季的录制中立竿见影。兄弟团七人的表现更加收放自如,互动更加默契精深,节目内容也因此拥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强的可控性。杜仲基的“造星”计划,不仅是在打磨艺人,更是在为中国综艺行业培养一批真正理解镜头、精通表演、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“种子”。这一步棋,为其国民ip的长青之路,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才基础。